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取消強制性季度財報的構想,希望藉此引導企業專注於長期發展,擺脫短期獲利壓力。然而,投資銀行高盛 提出警告,認為此計畫可能適得其反,並以歐洲混亂的財報實務為鑑,指出降低報告頻率不僅可能造成投資者困擾,也未能實際提升企業的長期績效。
歐洲市場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對照案例。在其 STOXX 600 指數成分股中,約有一半的公司採季度報告,另一半則採半年度報告。這種缺乏統一性的做法,導致資訊揭露周期不均,讓投資者在追蹤財報季時面臨困難,也讓部分季度因財報稀少而難以判斷市場真實的潛在趨勢。
例如,歐洲幾乎所有能源公司都按季度報告,而大多數民生消費品公司則按半年度報告,這種產業偏斜會扭曲特定季度的市場業績觀感。
支持降低財報頻率的核心論點,是為了讓管理層擺脫短期業績壓力。但高盛策略師 Sharon Bell 的團隊指出一個諷刺的現象:長期以來,實施季度報告的美國企業,在成長率、投資率和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等多數長期指標上,表現反而優於財報頻率較低的歐洲和英國同業。
進一步研究歐洲內部情況發現,採季報和半年報的公司之間,在估值或股東權益報酬率上並無實質差異。包含 CFA 協會在內的其他研究也表明,財報揭露的頻率對企業的實際投資水準影響有限。
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頻繁報告是一把雙面刃。季報能提高透明度,減少問題被忽視的風險,但其缺點是可能促使管理層過度專注於眼前獲利。
然而在歐洲的實務中,幾乎所有市場焦點都集中在那些按季報告的公司,使其獲得更多投資者關注和流動性,這無形中反而懲罰了報告頻率較低的企業。
高盛策略師認為,美國現行制度的優勢在於其一致性,有助於跨公司和產業的比較。而歐洲的混合模式則清楚顯示,單純改變報告頻率,未必能真正改變企業的估值或長期投資成果。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