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關係在經歷四輪艱難磋商後,近期再因美國連續祭出限制措施再陷緊張,中國交通部周二 (14 日) 正式印發《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實施辦法》,宣布自當日起對涉美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同日商務部發言人針對美國對中加徵關稅等舉動強調中方反制是維護合法權益的必要舉措。
這場由美國單邊行動引發的經貿摩擦,正從海運、科技領域向全球產業鏈蔓延,考驗雙方重回對話軌道的可能性。
事件導火線可追溯至美方近期一系列針對性動作。今年 4 月 17 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以「301 調查」為由,宣布自周二起對中國公司擁有或營運的船舶、中國造船舶及中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務費。此舉被中國認定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與中美海運協定,破壞雙邊經貿氛圍。
作為回應,中國迅速推出對等反制措施。新制定的《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實施辦法》明確指出,除中國建造、僅空載進港修理等豁免情形外,涉美船舶需繳納特別港務費,具體範圍、標準將動態調整。中國交通部強調,這是維護中國產業權益與國際航運公平環境的正當措施。
海運摩擦僅是中美經貿賽局縮影。自上月底至 10 月初,美國動作頻頻。9 月 29 日,美國工業與安全局 (BIS) 修訂《出口管理條例》,將「實體清單」效力擴及控股子公司,規定若某實體 50% 以上股權由清單內實體持有,自身將自動受限,上周三 (8 日) 又以「國家安全」為由,將 15 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對此,中國商務部多次批評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長臂管轄,損害企業權益與全球產業鏈穩定。
面對美國步步緊逼,中國反制逐步升級。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上周四 (9 日) 宣布對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外媒注意到,中國此次管制首次將「中國成分佔比 0.1%」設為境外產品出口門檻,並對涉軍用途、先進製程晶片研發實施逐案審批。
《經濟學人》分析指出,中方此舉既是對美方「50% 規則」的回應,也反映出中國對稀土這項戰略資源的長期規劃。作為全球 90% 稀土加工國,中國早有建立監管架構的考量。
美國上周五 (10 日) 則以關稅威脅加碼博弈,川普宣布將自 11 月起對中國商品加徵 100% 關稅,引發美股單日蒸發約 2 兆美元。
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明確表態,「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並強調美國不能一邊尋求談判,一邊威脅新限制措施,這不符合相處之道,敦促美方糾正錯誤,拿出誠意推動磋商。
對於近期摩擦,專家分析指出,美國行為本質是「出爾反爾」破壞互信。洪略全球智庫理事長徐洪才表示,今年以來中美經歷四輪磋商取得積極成果,但美方近期「搞小動作」恐導致前期努力「前功盡棄」,中國反制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同時擔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的徐洪才還進一步指出,美方以「國安」為由的 301 調查前提不合理,徵費依據存在漏洞,不僅增加企業負擔,更構成歧視。
中美航運與科技領域的摩擦,正對全球產業鏈產生連鎖影響。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周密分析,航運限制將推高企業合規成本,迫使企業調整股權結構、管理模式,甚至增加資訊報送負擔,稀土管制則可能波及依賴中國原料的科技企業,加劇供應鏈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反制並非單純「對抗」,而是兼顧發展與安全的主動調整。徐洪才認為,稀土管制新規標誌著中國開始行使規則制定權,從被動遵守轉向主動參與全球治理。
周密也說,「過去是美國定規則,我們遵守;現在我們定規則,對方也需遵守」,並稱中國出口管制始終審慎適度,對民用合規出口仍持開放態度,透過通用許可等措施便利貿易,體現負責任大國立場。
目前,中美經貿關係站在關鍵節點。美國單邊主義與歧視性做法,不僅損害中國企業利益,更破壞全球市場公平,中國反制則是維護權益的必要防禦,也為推動對話保留空間。
未來,中美雙方能否回歸理性磋商,將是化解危機的關鍵。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