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關鍵礦產政策的重大調整進入關鍵期,德銀最新研究警告,鉑金(Platinum)與鈀金(Palladium)等鉑族金屬(PGMs)正成為美國潛在貿易限制的「熱門對象」,可能被納入 1962 年《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款的關稅行動。此舉一旦實施,將極大地加劇已然緊張的全球鉑族金屬供應鏈壓力。
報告指出,在美國商務部長即將提交的關鍵礦產報告中,鉑金和鈀金被評估為最有可能被建議採取關稅行動的貴金屬品種。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全球供應高度集中: 鉑金和鈀金在全球供應方的集中度極高。德銀的政策風險評分卡顯示,鉑金的赫芬達爾 - 赫希曼指數(HHI)高達 5230,鈀金為 3137,均遠超 2500 的「高度集中」閾值。
進口依賴度高: 美國對鉑金的淨進口比率高達 85%,對外依賴度顯著。
主要供應國地緣政治風險: 全球最大的鉑金生產國是南非,最大的鈀金生產國是俄羅斯。德銀的供應能力指數評估中,南非(81 分)和俄羅斯(90 分)均被列為高風險供應國。美國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的鉑金和鈀金佔其總進口量比重接近 50%。
報告強調,鑒於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公開支持以關稅作為刺激美國製造業的政策工具,鉑族金屬被建議採取 232 條款關稅的可能性顯著升高。此外,鈀金還面臨另一重風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俄羅斯鈀金的反傾銷初步裁定也可能對其產生衝擊。
在潛在關稅政策的陰影下,鉑族金屬市場已顯現供應緊張的跡象。
目前,鉑族金屬的租賃利率已高於正常水平,這直接推高了工業用戶的營運成本。許多工業用戶為了緩解壓力,選擇租賃而非購買金屬。例如,知名精煉和回收企業 Umicore 本月選擇出售其長期持有的黃金庫存,轉而採用租賃方式,凸顯出當前市場對白色貴金屬的迫切需求與壓力。
德銀警告,一旦美國對鉑金和鈀金徵收 232 條款關稅,將會進一步加劇這種供應鏈壓力,對下游製造業造成衝擊。
儘管美國在稀土等其他關鍵礦產領域傾向於採取「非關稅策略」,例如通過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政府直接投資及價格保障協議來穩定供應鏈,但鉑族金屬的處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非關稅策略如價格保障,被認為在邏輯上優於關稅,因為它能在國際價格過低時保護國內產能,同時避免在國際價格高企時對國內製造商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然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作為現任總統關稅政策的支持者,其政策傾向使得關稅成為鉑族金屬面臨的最主要風險。德銀援引銅的政策先例,從啟動 232 條款調查到徵收關稅,僅用了數月時間,暗示鉑族金屬也可能經歷一個快速的政策推進期。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