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進口市場近期上演「反轉劇」,因巴西大豆價格飆升,中國買家集體暫停採購,轉而加大阿根廷、美國大豆進口,展現彈性供應鏈策略。
《北向財經》報導,今年 5 月暫停美國大豆進口後,中國將需求轉向巴西,今年前 9 月採購巴西大豆 7200 萬噸,佔全年進口量近 70%,但巴西糧商趁機囤糧漲價,半年內大豆價格從每噸 580 美元漲至 650 美元,較加稅後的美國大豆貴上 66 美元。
面對「不合理溢價」,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明確暫停 12 月及明年 1 月巴西大豆訂單,底氣來自多重準備。一是 4500 萬噸儲備糧夠半年使用,加上阿根廷取消出口稅後,中國迅速下單 130 萬噸低價大豆,每噸比巴西便宜 200 美元,11 月將到港。
這一動作背後是大豆戰略的深層考量,作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中國年需求 1 億噸,若全靠自種需 7.6 億畝耕地,佔 19 億畝總耕地的 40%,進口是必然選擇,但中國拒絕「被定價」,巴西漲價暴露其「坐地起價」弱點,中國轉而利用阿根廷低價貨源填補缺口,同時保留美國大豆這張「博弈牌」。
中美博弈中,大豆是關鍵籌碼,美國中西部紅州是大豆主產區,也是川普基本盤。若中國持續拒買,美國農民明年或棄種大豆,削弱川普選情,因此中國選擇在農民決策前重啟美豆進口,既緩解短期供應壓力,也透過「牽繩」策略影響美方政策。
大豆貿易絕非簡單買賣,而是大國博弈的縮影。中國在巴西、美國之間靈活切換,既保障供應安全,也以市場為槓桿維護利益。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全球耕地有限,糧食產量線性增長,中國透過多元進口與儲備調節,牢牢掌握定價主動權。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