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儘管美國企業在今年第三季財報季中交出歷史級亮眼成績單,投資人卻罕見「不買單」,轉向聚焦於未來表現。
標普 500 指數 (INX) 成分股中約三分之二公司財報優於分析師預期,帶動當季整體獲利年增 8%,遠高於此前預測的 6%,但這些公司的股價平均僅跑贏標普 500 指數 32 個基點,遠低於歷史上約 98 個基點的典型表現。
以 David Kostin 為首的高盛 (GS.US)       策略師團隊指出,市場焦點已從「企業當下做得多好」,徹底轉向「未來能賺多少」。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供應鏈波動、美國區域性銀行信貸問題帶來的流動性擔憂,加上對 AI 巨額投資回報的質疑,讓投資者變得空前謹慎。
這種謹慎在 AI 領域尤其明顯,大型科技公司的資本支出持續超預期。市場對「超大規模」企業 2026 年的資本支出預測,已從 2025 年初的 3140 億美元飆升至 5180 億美元,但投資人並非盲目買單。
Alphabet 因上調 2026 年淨利指引,股價在財報公布後上漲,Meta 卻因 2026 年指引相對平穩,股價反而下跌。對此高盛表示,投資人對 AI 資本支出的接受度,取決於獲利增長的強度,以及將 AI 投資變現的能力。
不過,財報季仍有正面訊號。在已發布第 4 季財測目標的 49 家公司中,將近一半高於分析師預期,推動市場將 2026 年標普 500 指數整體 EPS 估值上調 2% 至 308 美元。
此外,本月以來,所有已發布財報的公司中有一半提到 AI 將提升營運效率,這一比例較第二季溫和增長,暗示 AI 的長期價值正逐步落地。
對企業和投資人來說,第三季財報季的「反常」,本質是市場從「追逐當下業績」向「佈局未來確定性」的轉型。AI 能否從「燒錢機器」變成「利潤引擎」,將成為接下來市場情緒的關鍵轉折點。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