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近日因強奪中資企業安世半導體控制權引發全球汽車供應鏈震盪,如今恐因中方可能恢復關鍵晶片出口而暫緩相關措施。
《彭博資訊》等外媒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最新報導指出,若中國同意恢復出口關鍵晶片,荷蘭擬擱置先前授予其干預安世重大決策的部長令,最快有望在本星期內撤銷,前提是晶片供應恢復並獲核實,且安世在荷中兩地的財務問題需同步解決。
這場危機始於荷蘭政府的「強盜式」操作。今年 9 月底,荷蘭引用此前從未啟用、1952 年上路的《物資供應法》以部長令形式奪取安世決策權,聲稱一年內可阻止或修改其業務遷移、高管解僱等關鍵決策。
外界普遍認為,荷蘭政府此舉「緊跟著美方腳步」。美國商務部先前將出口管制擴展至「實體清單」企業持股超 50% 的子公司,作為聞泰全資子公司的安世首當其衝,全球供應鍊及技術採購遭全面限制。
荷蘭奪權直接引發全球汽車產業「地震」。歐洲汽車遊說組織警告,若爭端持續,車廠恐因庫存耗盡而在數日內停產。荷蘭及歐盟緊急尋求中方磋商,中方則明確反對,因荷蘭政府不當干預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動盪,且未響應中方合理訴求,須承擔全部責任。
轉捩點出現在中美經貿磋商。今年 10 月 30 日,中國宣布暫停實施對美出口管制措施一年,美國同步暫停其「50% 穿透性規則」,此舉令荷蘭陷入尷尬,追隨美國「奪權」後,美國政策鬆動使其失去干預「依據」。
香港大學地緣政治分析師、亞洲全球研究院院士 Sebastian Contin Trillo-Figueroa 直言,荷蘭先前的「必要性」因川普一句話便瓦解,面臨法律、政治及產業多重困境。「荷蘭正面臨法律一致性、政治可信度以及產業存續的多重複雜困境。」
中國上周一 (1 日) 進一步釋放善意,宣布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對此外媒解讀為放鬆管制訊號,全球車廠因此鬆了口氣,德國採埃孚等零件巨頭已透過中國子公司溝通,歐摩威等企業亦提交豁免申請。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上周六 (6 日) 重申,荷蘭政府應停止干涉企業事務,負責任地推動問題解決。
目前,市場正密切關注中國晶片出口恢復進展,若核實通過,荷蘭有望最快本周解除對安世的干預,這場由政治操弄引發的供應鏈危機有望告一段落。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