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關於人形機器人】
1、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產品,預計市場規模達數十億台,其中個人機器人與工業用途機器人的比例大概在1:3到1:5。
2、生產計劃史無前例:機器人產線將啟動“史上所有大型複雜製造產品中最快的產能爬坡” 。從弗裏蒙特工廠啟動年產100萬台的生產線,之後在得州建年產能1000萬台的產線。
3、人形機器人將在明年啟動量產,確保人類安全優先。一旦實現每年100萬台的持續產量,生產成本將在20,000美元左右。
4、加速邁向可持續的富足:人形機器人將真正消除貧困,提供超越人類外科醫生的精準醫療,為每個人提供“超乎想象的醫療服務” 。人形機器人經濟效應巨大,可將全球經濟規模擴大10-100倍。
5、版本迭代:目前展示的是第2.5代人形機器人,明年將啟動第三代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生產;人形機器人採用年度發佈週期,每次都會有重大改進。
6、獨特優勢:特斯拉已突破複雜的手部工程、現實世界人工智能和大規模量產三大難點。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本質上是“有胳膊和腿的智能車”,與特斯拉車輛現有的電池、電機、人工智能等技術同源打造。
【關於智能輔助駕駛與特斯拉賽博無人駕駛電動車(Tesla Cybercab)】
7、特斯拉輔助駕駛技術使全球車隊每680萬英里僅發生一起事故,安全性為美國平均駕駛員的十倍,較2018年接近翻倍;將來自動駕駛技術預計將安全性能再實現數量級的提升,可挽救數百萬生命、避免數億事故。
8、智能輔助駕駛V14.1版本已經很流暢,V14.3版本將達到“睡一覺醒來就抵達目的地”的水平。
9、已完成全球首次無人駕駛車輛從工廠自動交付到新車主家中。目前的特斯拉車輛已可以自動駛出工廠,進入物流停車場。
10、FSD Supervised目前已在6個國家/地區推出,歐洲需客户推動審批。
11、Tesla Cybercab 特斯拉賽博無人駕駛電動車:首款專為無人駕駛設計的特斯拉Robotaxi運營車輛,無方向盤、無踏板、無後視鏡,每公里運行只需幾毛錢。2026年4月在得州超級工廠啟動量產,預計5-10秒生產一輛,年產能從50萬飆升至200-500萬。
12、整體生產擴張:由於智能輔助駕駛問題已解決,特斯拉將“以最快速度擴大車輛產量” 。明年車輛產量目標增長50%,年化達260-270萬;2027年底400萬,2028年底500萬。
13、自動駕駛成本:目標將每英里成本降至0.20美元以下,預計自動駕駛將減少車輛總數但增加總體行駛里程(因為車輛使用的便利性提升)。
【關於人工智能芯片與製造創新】
14、AI 5芯片:專為特斯拉人工智能優化,功耗僅為英偉達Blackwell的1/3,性能相當,成本卻不足其10%。更高效地採用整數運算,在能效和硅片效率上遠超競品。性能有望比 AI4 高出50倍,目標 2027 年實現量產,將應用於車輛、機器人、培訓和數據中心。
15、AI 6芯片:目前已在規劃中,可在AI 5投產後一年內同廠升級,實現AI 5雙倍性能。
16、芯片短缺應對:芯片和電力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瓶頸,特斯拉已準備好能源解決方案,但芯片供應仍需擴大。特斯拉可能自建“Terafab”巨型工廠,目標建設每月100萬片晶圓的大型晶圓廠。馬斯克深度參與設計,甚至“做夢都在畫芯片”。
17、電池創新:Megapack簡化設計,可直接輸出35千伏,無需變電站;4680電池用於Cybercab/賽博越野旅行車/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特斯拉在得州建立了除中國之外的全球最大鋰精煉廠(初始規模50吉瓦時),以確保供應鏈韌性。
【關於其他產品與運營更新】
18、Tesla Semi 電動半掛卡車:明年將進行大量技術改進,800公里續航,800千瓦行駛功率,1.2兆瓦充電功率,能耗1度電/公里。效率更高、有效載荷更大、專為自主運行而設計,2026年將在內華達超級工廠量產,目前已經在為百事等公司做運輸車輛。
19、超級充電:全球最大的超級充電網絡,覆蓋地球任意角落;已經對很多其他品牌電動車開放使用。過去一年,特斯拉超級充電網絡新增1.2萬個充電樁(同比增長 18%)、提供6太瓦時電量(同比增長 29%)、穩定運行時間接近100%。
20、安全與員工:工廠氛圍積極,持續提升工人安全。
21、輪椅無障礙車型:Robovan(或類似)在研,尺寸大、未來感強,預計幾年後推出。
22、Roadster:馬斯克表示,他最近提到的“史上最震撼的產品演示”指的就是全新Roadster,超乎想象,超越任何現有車輛,2026年4月1日將發佈新技術演示,預計12-18個月後量產。他稱其為“有史以來最酷的車,如果它還算是一輛車的話” ,將集“007詹姆斯·邦德所有座駕技術”之大成。
【關於公司使命與未來願景】
23、公司使命從“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升級為“加速世界邁向可持續的富足”:人們將可無限獲取商品、服務與醫療,同時守護人類在地球的生存環境。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