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股近期回調,資金持續抄底證券ETF。
自8月25日以來-9餘額17日,證券ETF、券商ETF、香港證券ETF跌5%。
在此期間,超337億元資金涌入證券主題ETF。其中,證券ETF、券商ETF、香港證券ETF、證券ETF、券商ETF吸金分別為131.16億元、65.82億元、52.87億元、27.34億元、25.16億元。
證券ETF跟蹤中証全指證券公司指數,其中近6成倉位集中於十大龍頭券商,“大資管”+“大投行”龍頭齊聚;另外4成倉位兼顧中小券商的業績高彈性。
作為全市場獨家品種——香港證券ETF成份股僅16只,權重股包括中信証券、香港交易所、國泰海通、中國銀河、華泰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國際等龍頭公司,前十大權重股合計權重佔比超89%,彈性大,支持T+0交易,費率0.2%/年,全市場最低。
隨着A股市場行情的進一步上行,券商股迎來多重利好:
1.兩融餘額再度刷新歷史紀錄。截至2025年9月17日,A股市場兩融餘額首次突破2.4萬億元,達24054億元。今年8月以來,兩融餘額已經連續突破2萬億元、2.1萬億元、2.2萬億元、2.3萬億元、2.4萬億元等多個整數關口,並不斷創出歷史新高。
2.A股成交額連續第81個交易日突破1萬億,連續第46個交易日突破1.5萬億,連續第5個交易日突破2萬億。
3.8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6000億元,或與存款搬家進入股市有關。8月A股新開户數量達到265萬户,較7月增加35%,A股日均成交額達到2.25萬億元,超過2024年9月及2015年6月,或能印證居民存款入市趨勢。
從基本面看,2025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合計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同比分別+30.8%、+65.1%至2,519、1,041億元,其中經紀、投行、資管、自營、利息、其他業務收入同比分別+44.0%、+18.1%、-3.0%、+46.9%、+30.7%、-17.6%至635、155、212、1,159、197、161億元,自營業務維持第一大收入來源。
42家上市券商合計管理費用率同比-7.37pct至50.8%,信用減值損失同比37.4%至6.20億元,成本率的拐點逐步顯現。
2025上半年上市券商合計經紀業務淨收入同比+44.0%至635億元,其中代買、席位租賃和代銷淨收入同比分別+62.5%、-9.2%、+32.7%,經紀業務在活躍度回升以及產品結構優化共振下展現出更強成長性。
2025上半年,股權融資放量帶動42家上市券商合計投行業務收入同比+18.1%至155億元,在保代收縮趨勢下,投行或將由人力密集向平台化轉型,人均產能有望提升。
42家上市券商2025上半年大資管收入同比-5.0%至242.58億元,其中,資管、基金管理淨收入同比分別-19.0%、+6.9%至94.68、147.90億元,部分頭部券商憑藉券商資管的公募化和旗下的公募子公司突圍,持續拓展公募版圖。
興業證券指出,市場回暖帶來貝塔彈性,資配結構持續優化有望驅動估值中樞上移。監管層面,目前更多聚焦推動頭部效應,短期難見創新業務驅動ROE系統性提升,市場主線仍聚焦三方面:一是風險偏好改善、交投活躍帶來的貝塔行情;二是併購重組帶來的個股機會;三是通過增配OCI股票資產實現淨資產和股息收益雙重增厚,疊加行業加槓桿趨勢,有望驅動估值中樞上移,形成阿爾法邏輯。選股看好四條主線:一是權益自營投資能力相對突出的中型券商;二是具備外延式擴張潛力的中型券商;三是資產規模領先,綜合實力突出的大型券商;四是持續看好外資迴流下香港交易所的配置機會。
招商證券指出,截至2025年9月15日,券商板塊PB為1.58倍,處於近10年來43.84%分位點處;25H1機構持倉為0.90%,雖然超過24Q3、但仍遠低於標配4.26%。牛市行情下,券商作為“牛市旗手”值得更多的關注和倉位配置,應築牢績優個股底倉、並輔以部分概念小票。我們建議,短期內指數震盪下,建議關注南華期貨、中銀証券、興業證券、湘財股份等;中長期內,看好指數向上突破下的券商板塊性機會,看好具有雙龍頭溢價敍事的國泰海通,跨境業務閃亮、投行業務有望持續兌現的中金公司,存款搬家潛在收益的績優個股東方證券和廣發証券,跨境資產管理敍事和自營經紀彈性充足的國信證券。此外,東方財富作為同時受益於散户入市動能、公募低配、概念綜合的標的,在銷售費改To C尾傭維持50%、核心業務監管壓力釋放的背景下,理應受到更多關注。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